在盛行說“行行出狀元”的古代,造紙這一行吃到底,固然不是吹出來的。十年學徒,十年副手,十年操刀,十年堅守,十年傳承,造紙人的一生簡單而頑固,登峰而造極。手工造紙,手工上的藝術。精工細作,一絲不茍,這就是造紙人給傳統文化的一份承諾。
傳統造紙采用的是舊麻纖維、樹皮等為主要原料,經過浸泡、切碎、抄紙等10多道手工程序,造出白凈、柔韌、光滑的紙張。而大工業時代,機械造紙逐漸取而傳統造紙,造紙工們紛紛轉行,年輕人更是嫌臟嫌累不愿干,傳統造紙術瀕臨失傳。但不少造紙工還在堅持造紙,想把從蔡倫傳承下來的中國最古老的偉大發明繼續傳承下去。
傳統手藝真的很難?答案當然是的。終有一天,這些手工造紙的守護者都將老去,而他們的手藝卻無人繼承。今天,中國紙業網小編就帶你走近這些傳承守護者。
傣族構樹皮手工造紙
傣族構樹皮手工造紙,在臨滄市,現在僅有耿馬縣孟定鎮芒團寨與永德縣永康鎮芒石寨這兩個傣族聚居的地方仍舊存在。構樹皮手工造紙的傳統是傳女不傳男。有點重女輕男的感覺。到臨滄的話,買上幾張構樹紙,也是很好的留念。
康縣手工造紙
作為現存中國最北部的手工造紙作坊,上世紀80年代是這里造紙較為輝煌的時代,全村40多戶家家在造紙,沒有人出去打工。如今,康縣手工造紙這一中國古老的傳統手工造紙術也瀕臨失傳 。
騰沖手工造紙
騰紙,始于清代上好的工筆畫用紙。因地處騰沖而得名騰紙是目前國內發現僅存的三椏皮類紙也是古法造紙研究的“活化石”。
傳統藏紙制造
如果說,造紙術的誕生,繁榮了中華民族的文化,那么藏紙的存在,就承載了藏族千年的歷史記憶。藏紙產生于公元7世紀中葉,是西藏特有的文化產品。文成公主入藏帶來了造紙術后,藏漢兩族的工匠們在當地沒有中原造紙所使用的竹、稻等原料的情況下,經過多年摸索生產出工藝獨特的藏紙。
夾江手工造紙
夾江手工造紙始于唐朝,明清時達到最興盛時期,夾江手工造紙術已有上千年的歷史,雖然夾江縣目前仍有上千個家庭作坊在造紙,但由于工業化因素的滲透和市場競爭的壓力,工序大為減少,如今僅有四五家作坊還能夠依照中國傳統工序的15個環節、72道工序造紙,成為中國古法造紙術碩果僅存的“絕版”。
富陽手工造紙
唐代,富陽所產上細黃白狀紙,為紙中精品。至宋,富陽竹紙生產技術大進,生產的元書、井紙、赤亭紙,被譽為三大名紙,成為朝廷錦夾奏章和科舉試卷的上品用紙。
和田桑皮紙制作過程
和田桑皮紙曾是新疆造紙行業的主角,曾是清代衙門的公文用紙,還用于印制紙幣和書籍等。但隨著科技的發展,在20世紀80年代后,桑皮紙逐漸退出市場。
開化手工造紙
開化紙因產于浙江開化而得名,它始于唐宋,盛于明清,因其耐老化、壽命長、細膩潔白、簾紋不顯、溫軟柔潤而風靡朝野,為中國古紙之極品,是明清最名貴的宮廷書籍用紙。
歷史不能倒退,時間不可逆流。假如,這些老手藝終將消失,那也應當是功成身就的走下舞臺,而非無人問津,然后銷聲匿跡。我們對瀕臨消失的傳統唏噓不已,可是當我們認為自己是“局外人”的時候,有的人卻一直在默默堅守。這些造紙傳承人常說:“我不做也許就再也沒人做了,可能這就是一個承諾吧,給傳統文化的承諾”。聽之,總令人潸然淚下。
咨詢熱線
0391-5688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