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前后,陜西起良蔡侯紙博物館館長劉曉東一天比一天忙碌:除每天完善、修葺整個蔡侯紙文化苑內外的基本設施外,還要接待一撥又一撥前來觀摩的八方人士。
更為重要的是,今年國慶前夕,香港舉辦中華五千年科技文明展,起良古法造紙被初定為參展文化遺產之一,科技部委托省科技廳、省對外科學技術交流中心先后幾次來聯系協商參展有關事宜。深圳創客7月中旬在西安舉辦國際非遺展,陜西省目前已確定4家參展,起良古法造紙亦是參展文化遺產之一。
5月17日,初夏的“金周至”生機盎然。記者再次踏進起良蔡侯紙文化苑,衣著樸素的劉曉東依舊沒有豪言壯語。陜西科技大學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5名學生正在拍攝紀錄片,這是他們選取陜西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的實踐課程。
蔡侯紙文化苑內有兩處核心區域:蔡侯紙博物館和中國漢麻紙制作技藝傳習所。作為享譽世界的中國四大文明之一,造紙術正在這里被完整復原,日漸成為新時代文化自信的亮麗名片,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書畫家和各類學校的師生無不被它獨特的文化魅力所震撼。
起良“棄糧”:手工造紙坊的歷史印記
位于秦嶺北麓周至縣九峰鎮起良村的蔡侯紙文化苑,坐落在起良小學的旁邊。
起良村歷史上就因造紙而聞名天下。起良造紙源于漢末,盛于兩晉,從漢代起就是造紙“重鎮”,曾為皇家造紙坊。
據傳,安帝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因造紙被封為龍亭侯的蔡倫因宮廷斗爭株連,被迫在其封地——洋縣龍亭鎮服毒自盡。他的族人為避免遭受牽連,向北逃出秦嶺,在秦嶺北麓沿山一帶隱姓埋名。其中有兩家人逃至當時的利澤里劉地(即今日起良村)。為了感謝村人的收留之恩,他們將蔡倫發明的造紙工藝原原本本傳授給了當地村民。也因為傳統的造紙工藝工序極其復雜,而且需要大量人手,于是起良村當初的劉姓、周姓、張姓等就結為互助組來造紙。文化大革命前,起良村幾乎家家戶戶仍有紙坊,每個紙坊均設有“紙圣蔡倫祖師爺”的牌位和畫像?,F如今,每年正月十五、十六兩天,村里都會舉行祭祀蔡倫的大型民間活動。
據周至縣志記載,起良村明朝前叫利澤里劉地,由于村里人都從事造紙,無人種田打糧,當時,任大理寺評事的劉垂芳聯合太傅卿趙于魁上奏萬歷皇帝,請求鼓勵起良人專門從事造紙行業,擴大生產規模,舍棄該村的田稅糧賦,皇帝恩準,因此村名改為“棄糧村”,最后根據諧音更名為“起良村”。
古老的手工造紙術操作工序十分復雜,出一張成品紙要經過36道大工序和72道小工序,而且基本靠人力完成,需要付出超常的體力才能完成。在起良村,過去的家庭婦女們除了要做日常家務外,還要從早到晚在土墻上曬紙,這就有了時至今日仍在周至、戶縣沿山一帶流傳的諺語——“有女莫嫁起良村,從早到晚立墻根”。直到1974年,受工業造紙沖擊等諸多因素影響,起良村千年碾砸構樹皮的聲音,一夜間戛然而止,造紙用的工具逐漸被全部損毀。
古法造紙:文化遺產煥發新魅力
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大長國人志氣,開幕式上不斷展現的中華文明成果更是令人心潮澎湃。時任起良小學校長的劉曉東坐不住了,他想,作為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術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古法造紙這門傳統技藝在起良村祖祖輩輩傳承1000多年,盡管工業技術飛速發展,但這獨特的文化遺產決不能失傳。
2010年,退休后的劉曉東開始踏上創業的新征程。
“蔡侯紙”俗稱漢麻紙,完全采用蔡倫發明的造紙術和用楮樹(構樹)皮做原料,全過程純手工,生產過程不使用任何化學品,對人和生態環境不會造成傷害和污染。
說到“蔡侯紙”的制作工藝流程,劉曉東一下子打開了話匣:“春暖花開就能快一點,天冷的時候就慢一點。從泡構樹皮開始,前后制作大概需要一個月左右。因為古法造紙就是一個綠色環保、不停反復的復雜流程。歷經泡皮、蒸皮、踩皮、踏對、切番、舂倒、打漿、杖道、撈紙、壓紙、曬紙……36道大工序,72道小工序,道道工序要求嚴格,一張紙從原料到成品,歷時一個月,經千錘百煉方才成形,整個過程采用最原始的工具和傳統的工藝?!?
咨詢熱線
0391-5688887